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儒学动态
专家观点
项目成果
研讨动态
分中心建设 分中心建设
分中心活动
传播普及 传播普及
交流互鉴 交流互鉴
尼山永利集团(中华大区官网认证)·304am官网·文明论坛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永利集团(中华大区官网认证)·304am官网·文明建设
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
《孔子研究》
《中国儒学年鉴》
儒学名家 儒学名家

【庆余年2】​“看见”中轴 “听见”中轴 “构建”中轴

来源:永利集团(中华大区官网认证)·304am官网  更新时间:2024-11-05 19:43:07

 

  “触摸中轴,看见指尖云游”北京中轴线主题馆藏展览——

“看见”中轴 “听见”中轴 “构建”中轴

​“看见”中轴 “听见”中轴 “构建”中轴

视障参观者在北京中轴线主题馆藏展览现场

  “原来这就是北京中轴线啊!”一位视障观众轻轻触摸毛主席纪念堂模型后激动地说:“我以前只听说过纪念堂的见中建中名字,但从来不知道它长什么样,看见现在我可以摸到它了。​中轴听轴构轴”在“触摸中轴,见中建中庆余年2指尖云游”北京中轴线主题馆藏展览现场,看见视障参观者穿梭于展板触听、​中轴听轴构轴展品互动、见中建中馆藏推荐等几个区域,看见通过触摸和聆听,​中轴听轴构轴深入了解北京中轴线的见中建中百度网盘历史与文化。

  9月至12月,看见为视障人士提供一系列非视觉观展体验的​中轴听轴构轴展览——“触摸中轴 指尖云游”北京中轴线主题馆藏展览在中国盲文图书馆展出。展览从视障参观者的见中建中阅读习惯、感官等实际出发,以“非视觉观展”作为布展的核心理念,设计、布置一系列无障碍图片、盲文文字介绍、NFC语音解说、可触摸展品、简便的爱奇艺建筑拼插模型等,形成层层递进的布展结构和无障碍动线。在这里,视障参观者通过触摸中轴线上的15处遗产建筑模型,初步构建起对北京中轴线地理方位的认知。截至目前,已有500余名视障参观者走进图书馆,在前沿技术的助力下感受北京中轴线的独特魅力。

  坐落于北京中轴线核心地带的天安门广场及其建筑群,是视障人士所熟知的北京地标之一。在展览中,众多视障参观者纷纷回忆起曾踏足天安门广场的经历。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他们用指尖抚摸天安门建筑模型,用心感受天安门城楼的轮廓和金水桥的结构,增强了对这座标志性建筑的感知与理解。

  “我们团队纯手工制作这些模型,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设计和打造,以确保视障参观者能够通过触摸了解其结构和特点。”中国盲文图书馆采编与典藏借阅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视障参观者还可以通过盲文点字的指示,用模型构件拼接出建筑的轮廓。此外,图书馆还特别注重产品的触感体验,为视障参观者提供了材质不同、触感丰富的展品。

  “我现在终于知道我每天工作的地方是什么样子了,这种感觉太好了。”一位来自中国盲文图书馆的视障员工在触摸了自己工作单位建筑的模型后说。

  展览除了展示建筑模型外,还精心挑选了一批富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图片。这些图片运用先进的喷墨打印技术,以不同粗细和密疏的盲点制作而成,使视障参观者通过触摸就能感知画面的内容和意境。这种展示方式让视障参观者对历史文脉有了更具象的理解。

  “这次参观展览通过触摸建筑模型和带有盲文点字的图片,我们更立体、生动地了解了传统建筑、感受北京中轴线的全貌,这比前往实地的体验更为直观。”北京市盲人学校的一位学生说。

  “本次展览采用了明盲文字对照设计制作,这一举措不仅满足了全盲参观者的需求,也为低视力参观者和普通参观者提供了便利。”中国盲文图书馆采编与典藏借阅部负责现场讲解的马钰荟说,参观者可以直接用手机贴近展板图片上的NFC功能标签收听详细的语音解说。不仅如此,为了强化孩子的参观体验,展览还将部分展品放置在孩子可触摸的高度。“后续,我们将进一步优化展览的布局和设计,更好地满足视障参观者和孩子的需求。”马钰荟说。

  来自北京一所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的李同学参观了展览后,十分惊喜。他表示,起初以为这仅仅是一次普通的参观,但实际体验却远超预期,“就好像是一名专业的导游在为我讲解,还充当了我的眼睛。”

  为提升展览的互动性,工作人员在其中融入创新元素,包括盲文拼插冰箱贴、特色印章以及互动打卡墙。这些多角度、多感官的巧妙设计,不仅让视障参观者通过触感“看见”中轴,也通过听觉“听见”中轴,还通过动手参与“构建”中轴,从而获得丰富而深刻的体验。

  “本次展览不仅是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探索,更是一次对视障参观者的特殊关怀。展览通过指尖与声音的巧妙结合,让视障参观者体验北京中轴线的魅力,从而深入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这不仅是一种文化无障碍服务的提升方式,更是残健融合的生动实践。”中国盲文图书馆采编与典藏借阅部相关负责人说,展览不仅将优质文化资源直接送达基层,更为视障参观者搭建了一座通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桥梁,展现了社会对特殊群体的深切关怀与尊重。这一举措将增强他们的文化获得感,助力更多人传承和守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报实习记者 王伟杰 文/图)